我市城市运管服平台以高分通过住建部验收,综合成绩位列全国前列。(陈嘉新 摄)
我市升级工地噪声自动监测系统,提升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证据效力。(市执法局 供图)
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发现共享单车未规范停车现象,执法人员及时处置。(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我市全面推行允许沿街店面适当跨店经营举措。(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本报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通讯员 何彦清
当晨光为鼓浪屿的红砖瓦镀上金边,当中山路的商铺在暮色中点亮暖灯——城市的美丽鲜活、从容有序背后,离不开“隐形守护者”的默默托举。
近年来,我市构建起“一委一办一平台两中心”工作体系,打造“大城管”工作机制厦门样板,以科技为针、数据为线,在城市肌理间编织出一张无形的城市管理“守护网”。让这座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海滨之城的运转,在科学化中井然有序、在精细化中提升颜值、在智能化中赋能提效。
昨日,记者从市执法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4年10月,我市城市运管服平台以高分通过住建部验收,综合成绩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11月,住建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在我市召开“加强城市管理统筹协调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座谈会”,推广厦门平台建设经验;2025年4月,住建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印发我市“加强城市管理统筹协调”经验做法(第一批)向全国推广……
有了城市运管服平台,就像给城市管理装上了“智慧大脑”。“大城管”运行机制的不断升级之路中,又藏着城市管理怎样的进化密码?本报带您一探究竟。
揭秘1
这个智慧大脑,有一套科学化运转体系
走进市智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高清大屏上,海量数据在这里汇集。一条条信息如脉搏般实时跃动,工作人员滚动、点击着鼠标,画面不停灵活切换。
“目前,我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已完成升级,工地噪声、户外广告、违法占道等36种违法行为被装进‘一张网’统管,实现‘监测-预警-派单-处置-反馈’闭环。”市智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三级调研员张琳熟练地操控着系统,点进“工地噪声”监管界面,“你看,在建工地附近,有噪声监测系统默默‘站岗’。一旦检测到噪声超标,系统便会自动发送短信通报施工单位,通知责任方及时整改。”
24小时监测的科学化升级,让湖里区某工地负责人感触很深:“工地建设如火如荼,有时候好几台机械同时作业,可能真的没意识到噪声已经超标。现在,手机一弹窗,我们就想办法尽快采取降噪措施,把分贝降下来,不让周边居民烦扰。”
将问题解决在投诉前,这得益于我市在全省首创的工地施工噪声排放实时监测子系统。“系统建设在线监测、在线预警等功能模块,形成预先告警、自行整改、执法跟进、矛盾化解的模式。目前,已接入全市1000余处工地,监测数据3.32亿条,今年累计发送提醒短信2.5万条。”张琳说。
同样地,从解决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和满足百姓需求出发,在平台科学化运作下,占道经营、非机动车违停等也“无处遁形”。平台布下“天罗地网”,多部门联合建立全流程闭环处置机制,有效解决市容管理取证难等问题。
高位统筹协调、高效指挥调度、高质量监督检查,“一网统管”为何如此高效?
答案就藏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背后——平台整合市政园林、资源规划、住房建设等18个信息系统,集成摊规点、“门前三包”、“两违”治理等56个子系统,接入“雪亮工程”20万路视频、智能巡查车等设备,具备数据汇聚、物联感知、运行监测等11种能力。“同时,我市建立网格化横纵协调体系,纵向贯通市、区、街道、社区、网格5级用户,横向联通城管委办成员单位责任主体1274个。”市执法局副局长李明泉告诉记者,通过强大的技术支撑加科学化的统筹协调,目前已有效解决跨部门权责不清等问题150个。
揭秘2
这个智慧大脑,有一套精细化绣花功夫
悬在头顶的户外广告设施,也被装上“安全阀”。
此前,工作人员在思明区某办公大楼的户外广告牌正后方位置,安装了户外广告“安全预警系统(倾斜监测传感器)”。“可别小看这个直径10几厘米的小盒子,它集成了电源、传感器和无线传输装置,当户外广告牌因大风天气或其他原因发生倾斜或晃动时,只要偏差角度超过3.15°,这个设备就会立即发出警报。”市执法局广告设置管理处处长陈道明说。
去年7月,传感器发出报警,城管指挥中心立即指派执法人员前往查看。“因设置时间较长,广告牌底座部分出现锈蚀,导致广告牌有些晃动。”现场核对后,执法人员要求相关单位立即整改。几天时间内,这块存在隐患的广告牌就在台风季来临前被拆除。
去年,我市出台地方性法规,强制要求大型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安全预警系统,探索试行“一证一码一传感”制度。目前,全市170余个大型户外广告装上平衡传感设备,全天候实时监测倾斜角度,预警响应处置率达100%。
一个偏差3.15°的小角度,都会被实时监测,这足以见得“智慧大脑”有一套精密“绣花功夫”。
“听话”地停在停车框里的共享单车、一旦“破相”就被及时修复的户外店招、家门口终于消失的那辆“僵尸车”……“近年来,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助力下,我们持续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机制,以‘绣花功夫’推动常态长效治理。同时,强化对噪声与餐饮油烟联合执法,将‘精细化’刻进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位生活在这里、路过这里的人,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明与魅力。”李明泉拿出一项数据举例,市执法局整合运维力量、骑行动态及2.5万个电子围栏信息,实现对全市10万余辆共享单车的实时监管与调度。
“环岛路附近出现共享单车未规范停放现象,请相关部门及时处置……”本月初,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将情况派发给相关单车企业。十分钟后,企业工作人员就赶往现场,将车辆摆放整齐,并做好后续调度监管工作——这一小小镜头,是市执法局依托智慧平台,精准高效护航投洽会的缩影。
“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如同城市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实现对城市部件的全时段、全方位监测。”市执法局局长陈挺华介绍,依托平台,该局构建防汛抗台、重大活动市容保障等8类场景指挥调度“一张图”。今年来,已圆满完成第十七届海峡论坛、第二十五届投洽会等20余场重大活动市容保障。
揭秘3
这个智慧大脑,有一套智能化管理模式
前日清晨6点多,BRT县后站天桥下,一排统一涂装的“蓝胖子”餐车前冒出热气。20多名摊主已备好早餐食材、陆续“上工”。“老板,一个煎饼果子,还是老规矩,微辣、不要香菜!”上班族杨文昊跑到山东煎饼餐车前,掏出手机迅速扫码付款。
摊主张艳手脚麻利地摊着煎饼,小小餐车中,有不少智能化的影子:餐车内部,安装了油污过滤系统和环保地塑,能够帮助摊贩实现污水分流、确保经营场地的整洁。餐车上,还装了公共视频。“这些公共视频统一接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智能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同时,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及食品安全事件时,能最大程度还原事件追溯,实现全程智慧监管。”市执法局城管协调处处长徐文德介绍。
智能化管理带来的,远不止市容环境的整洁,它打造出的温馨营商环境,让更多人愿意“留下来”。
“我跟老乡说起厦门的管理模式,很骄傲,想把他们也叫来一起摆摊……”来自龙岩的刘富才,是BRT县后公交站摊规点入驻的第一个商贩。2013年至今,他的小摊位从“流动”到“固定”,也见证着厦门10多年来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最新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因地制宜设置“摊规点”139处,约6000个摊位,为近7000名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工作岗位。
而此前厦门一条“火出圈”的黄色文明线,更是受到央媒等近200家媒体点赞关注。
2023年8月,我市发布《厦门市沿街店面适当跨店经营管理实施导则(试行)》,全面推行允许沿街店面适当跨店经营举措。“鲜花就要摆出来晒晒太阳,这不仅让我们店家获利,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美好的体验。”溪岸路花鸟市场花店老板林兆辉说。“坐在筼筜湖畔喝咖啡更有氛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文明城市的魅力!”坐在官任社区某咖啡店外拍照的游客李晨睿说。记者走访发现,这样的智慧举措获得不少商家和顾客的双重称赞。
数据统计,我市已规范适当跨店经营路段524条,惠及2.12万余家沿街店面。为更智慧地管理“文明线”,城管执法部门将适当跨店经营纳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调度、城市综合管理考评监管。目前,我市已实现8.8万个“门前三包”责任主体基础信息数据全覆盖。
背景
“一委一办一平台两中心”工作体系
自《厦门经济特区城市综合管理条例》施行以来,我市持续优化机制,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法规,构建了“大城管”运行机制及“一委一办一平台两中心”工作体系,即成立市城管委,下设城管办,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具有厦门特色的市智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和市城市管理综合事务中心。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优化完善“大城管”机制工作方案》,部署17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构建主体明晰、权责明确、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大城管”体系,有效发挥高位统筹协调作用,翻开厦门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新篇章。
管理有智慧 算法有温度
●王玉婷
前不久,朋友刚好跟我聊起一件小事。
一天深夜下班回家时,她发现家门口的护栏被暴雨冲刷倾斜。“本想第二天上班打12345反映一下,结果清晨出门时,发现护栏已经修好了!”她惊喜地说。
这背后,其实就是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千里眼”发挥的作用——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智能摄像头,如同敏锐的眼眸,捕捉到问题的瞬间,数据便沿着无形的“神经”飞速传至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及时派发任务、火速修复。
这份无声无息的创新智慧守护,其实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寻常烟火。
今年7月,时隔10年再次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标定了时间累砌的历史新方位——“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定下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更难能可贵的是,纵观近年来,我市城管执法部门一次次工作理念、方法的革新,无不印证着这一点。
比如,在对待“流动摊贩”这一城市管理难题上,早在2019年上半年,市执法局就推出“摊规点”举措,明确将流动摊贩纳入“定时、定点”的统一管理,“摊规点”应运而生——而最初的点位,就设在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一医院门口。“摊规点”设在哪里、经营什么,不是随意设置,而是要结合周边市民的生活需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市执法局局长陈挺华这样说。
百姓的需求在哪里,城市管理的创新种子就从哪里“萌芽”。厦门城管的用心之处,在于把“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装进了每一个数据算法里,藏在了每一项创新举措中。
让城市更“智慧”,让智慧城市更有“温度”。期待“大城管”机制的不断升级、期待城市管理的下一次进化,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温暖和惊喜。